據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中國5月進出口總值0.5%的同比增速較4月的8.9%大幅下降,出口甚至較去年同期下降0.8%。與此同時,中美貿易額縮水了,前5個月中美貿易總值同比下降5.5%。但分析人士認為,數據驟降并不意味著中國外貿競爭力減弱。
一、受多重因素影響
外貿增速驟降,與去年同期基數較高有關。去年5月,中國進出口增速高達9.6%。
國際市場“乍暖還寒”是原因之一。雖然世貿組織日前發布的《貨物貿易晴雨表》報告上調了全球貨物貿易景氣指數,認為二季度全球貨物貿易形勢可能有所好轉,但從有全球經濟“金絲雀”之稱的韓國數據來看,全球貿易眼下還難言樂觀。
據官方統計,5月韓國出口同比下降15.2%,進口下降14%。這反映出在通脹水平居高不下、烏克蘭危機延宕升級等因素影響下,全球經濟復蘇依舊步履蹣跚,貿易增長也因此受到拖累。
也有分析指出,4月中國外貿高增長并非常態,如以4月數據衡量5月外貿表現會失之偏頗。在全球貿易整體不景氣背景下,對今后中國外貿走勢應抱有合理期待。
二、中美貿易額為何縮水?
最新外貿數據顯示,中美貿易額有明顯下降。前5個月中美貿易總值1.89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下降5.5%。其中,中國對美出口1.38萬億元,同比下降8.5%。
中美貿易額縮水,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央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院長張曉濤稱,除政治因素對中美經貿關系造成明顯干擾外,世界經濟復蘇態勢不穩,企業對未來預期不明朗;美國部分訂單轉移到墨西哥、東南亞、南亞等,也使中美貿易規模受到一定影響。
在張曉濤看來,當前中美貿易額有所下降,特別是中國對美出口下降,是在全球產業分工格局調整、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加速的大背景下出現的一種正?,F象。這表明中國對美歐等傳統出口市場的依賴正在降低,市場格局日趨多元,并不意味著中美經貿關系“脫鉤”。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崔曉敏撰文稱,2022年中美雙邊貿易穩步恢復,主要由美國國內需求旺盛和價格因素主導。去年,北美自貿區成員、東盟、歐盟等貿易伙伴對美出口均明顯增加,較中國對美出口增速更快。
張曉濤認為,除了企業加強市場開拓和產品研發,中國還應持續改善營商環境,爭取一切可能的合作機會,為國內產業轉型升級爭取時間和空間。從長遠來看,對中美貿易前景仍可“謹慎樂觀”。
三、外貿韌性進一步增強
值得注意的是,細觀前5個月的進出口數據,重點市場、優勢產品的出口依然保持韌性。
如前5個月,中國對第一大貿易伙伴東盟出口同比增長16.4%,對第二大貿易伙伴歐盟出口同比增長2.4%,均明顯高于同期中國出口整體水平。
另據官方數據,前5個月中國出口汽車2667.8億元,同比增長124.1%;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1.65萬億元,同比增長5.4%。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等“新三樣”,正成為中國出口的重要支撐。
另一方面,進口穩中有升。前5個月,中國進口同比增長0.5%,5月當月進口同比增長2.3%。這表明隨著國內經濟加快恢復,進口也在穩步擴大。
從市場主體來看,前5個月中國民營企業進出口達8.86萬億元,同比增長13.1%,占中國外貿總值的比重已達52.8%。其中,民營企業出口同比增速達16.2%。
民營企業向來以市場嗅覺敏銳、反應靈活著稱。民營企業進出口持續增長,折射中國外貿韌性進一步增強。
來源:外貿經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