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財聯社報道,歐盟委員會在對中國電動汽車(BEV)進行為期九個月的反補貼調查后,決定對來自中國的電動汽車進口征收臨時反補貼稅。
臨時關稅適用于部分中國生產商,分別為:比亞迪17.4%,吉利19.9%,上汽37.6%。其他合作但未被抽樣的中國生產商將被征收20.8%的加權平均關稅,未合作的公司稅率為37.6%。
這一臨時關稅將于2024年7月5日生效,最長持續四個月,期間歐盟成員國將投票決定是否將其轉為為期五年的正式關稅。
此外,特斯拉可能會在最終階段獲得單獨計算的稅率。
歐盟委員會表示,與2024年6月12日預先披露的稅率相比,根據相關方對計算準確性所提出的意見,臨時關稅略有下調。歐盟委員會還表示,仍在和中國政府通過技術層面的討論尋求符合世貿組織規則的解決方案。
歐盟將在2035年禁止銷售新的燃油車,近年來歐盟對電動汽車的需求持續上升。去年,歐盟境內一共銷售了150萬輛電動汽車,占據歐盟汽車市場14.6%的份額。
根據歐盟統計局的數字,歐盟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從2020年的5.7萬輛增長至2023年的43.7萬輛,其中包括在中國生產的寶馬、雷諾和特斯拉汽車。同期的交易額也從2020年的6.31億歐元漲至96.6億歐元。
據歐洲運輸與環境組織的研究,中國電動汽車在歐盟市場的份額從2019年的0.4%升至2023年的7.9%,并可能在2027年超過20%。
歐洲去年從中國進口的車輛中,79%來自西方品牌,特斯拉占據進口份額的一半以上,歐洲對由吉利所有的沃爾沃和雷諾旗下的達契亞也有大量進口。另有15%的進口來自MG,雖然它歸上汽所有,但MG作為曾經的英國品牌在歐洲市場有著悠久的認知度。除去上述這些,歐盟從中國進口的中國自主品牌電動汽車只有6%的份額。
歐盟中國商會在6月12日發表的聲明中也指出,中國對歐洲電動汽車出口大多為歐美品牌,中國自主電動汽車品牌在歐洲市場的占有率遠低于歐洲本土企業。
羅伯茨認為,中國汽車制造商的成本優勢使得它們能夠消化部分較低的關稅,但上汽被加征接近40%的高額關稅,由此經受的打擊更難克服,因為上汽旗下MG的低價車型在歐洲消費者中深受歡迎。
歐盟反補貼調查對中國汽車出口的影響已現。中國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2024年1月至2月,中國對歐盟的電動汽車出口量下降了近20%,從去年同期的94102輛下降至75626輛,出口額也下降了三分之一。
歐盟中國商會的調研顯示,對大多數中國車企而言,歐方加征10%以上關稅即為高位區間,將給它們對歐洲的出口帶來直接負面影響。當前17.4%到38.1%的臨時關稅區間意味著嚴峻的市場準入障礙。
來源:外貿經理人